鎮(zhèn)原老席
鎮(zhèn)原老席是鎮(zhèn)原當?shù)氐膫鹘y(tǒng)宴席,過去每逢年頭節(jié)下、過紅白喜事,“吃老席”也就是俗稱的“坐席”,是招待客人較為隆重的儀式。而家境好一點的人家,遇到有貴客來訪,也要“拾幾個碟碟”,以示敬重。
鎮(zhèn)原老席源于何時,有許多說法,有說源于漢朝的,也有說源于明朝的、清朝的,蓋因其精致考究,都認為來自宮廷宴席。但我看來,無論其源頭在哪、出自何時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鎮(zhèn)原老席無論從每個禮節(jié)到每道飲食,都有幾個明顯特點:哲學(xué)席、禮儀席、文化席、養(yǎng)生席。
其一、哲學(xué)席。鎮(zhèn)原老席傳統(tǒng)上坐方桌,寓“天圓地方”之意,每個方向坐兩人共八人,成“四面八方”之說,有很強的中華“哲學(xué)”意味。
其二、禮儀席。坐鎮(zhèn)原老席不是隨便坐,而是要“看座”,這是坐席重要不過的事,如果把誰“看”不到地方,常常發(fā)生“憤而離席”之事,俗語叫“酒席面前分貴賤”。來賓幾十甚至數(shù)百,誰應(yīng)該坐在什么位置,“安席”的人都應(yīng)該心里有數(shù),做到“人在其位”??傊裕鞍蚕笔紫瓤从H戚的貴重程度,比如紅事,舅家就是最重要的客人,俗稱“大客”,坐席當然要坐在“窯掌”,即窯洞最里面。
而白事,若是父親去世,舅爺家是父親的“娘家”,坐席自然要坐“窯掌”;若是母親去世,和紅事一樣,舅家是大客坐“窯掌”,而舅爺家是“請客”,也要換著坐一次“窯掌”。如果有“幾下”坐席的地方,大客和請客是不在一個窯洞坐的,好讓他們都坐在窯掌,以視尊重,只不過用坐在“主窯”和“邊窯”來區(qū)別。其他賓客按輩分、親疏、年齡和職業(yè),看坐皆有不同安排。
說鎮(zhèn)原老席是禮儀席,“看坐”只是禮儀的前奏,坐席過程從頭至尾都貫穿著禮儀。比如敬酒,由“周席”捧著酒杯,提壺者先象征性的看些酒,“周席”將杯子從上席一左一右敬給客人,俗稱“落杯”,然后提壺者上前一左一右斟酒,給左邊客人斟酒時,用右手提壺左手按壺,給右邊客人斟酒時,要左手提壺右手按壺。
喪事中,上熱菜時要“孝子跪菜”,孝子手持喪棒,到席前作揖跪下,“周席”大聲說:“孝子跪菜著呢。”客人齊聲說:“擋了。”孝子磕頭起身,有幾個吃席的窯洞就要在幾個地方磕頭。白事席上“掃席飯”的時候,孝子還要跪在地上,頭上頂著盤子,里面放著“謝帖”,待周席將“謝帖”給客人一一敬獻、孝子磕頭謝恩后,客人才可以離席。
其三是文化席。開席的十二個碟子,最中間是肝子和雞蛋,代表“父骨母血”,有很深儒家文化意蘊。坐鎮(zhèn)原老席背后必掛中堂,如沒有字畫作背景,菜肴無論做得如何地道,都被看作“野著呢”,一定會被人“談嫌”。在鎮(zhèn)原幾乎沒有人不愛字畫的,也沒有人不愛坐老席的,老席和書法是尋常人家的最愛,如同血脈,近乎基因。
其四是養(yǎng)生席。鎮(zhèn)原老席有“十全” “十三花” “八挎五” “五魁”等很多種,“十全”席是基本席?!笆毕?,涼菜碟子十二個,分別為葷菜四個,水菜碟子四個,干果碟子四個。熱菜大菜四道,第一道為雞肉、三鮮肉,第二道為肘子肉、糖丸子,第三道為兩拼肉、甜米飯,第四道為東坡肉、粉餅。
每上一道熱菜上一道饃,一道餅,一道酒,一道湯,至此主席菜基本上齊。后面還有四個小碗,分別為黃米干飯、白菜炒肉、生汆肉、蛋花湯。鎮(zhèn)原老席無論是哪種形式或規(guī)格,其中所用的食材都是農(nóng)家自產(chǎn),做法上傳承、開創(chuàng)、引進各種不同做法,菜品琳瑯滿目、五味俱全、老少咸宜,使之傳承至今而不衰,體現(xiàn)的是尚書知儀的鎮(zhèn)原人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厚感情,對美好事物不斷追求。
歲月不可及,美好在心間。扎根于農(nóng)耕文明亙古、禮儀文化繁盛之地的鎮(zhèn)原老席,在奶奶、媽媽們?nèi)諒?fù)一日、年復(fù)一年煙火氤氳的操勞下,歷久彌新,在其之上,有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,也有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粹所在。若要仔細考究,恐怕得近萬言才能說清一二,今日略談,是自己對鎮(zhèn)原老席的粗淺認識,也是懷念我那任勞任怨、辛苦一生的奶奶和媽媽們。欣慰的是,心靈手巧的弟弟張喜紅在她們的耳濡目染下,傳承、沿襲珍貴技藝,在故土開設(shè)張記十全席,展現(xiàn)傳統(tǒng)魅力,以饗四方賓朋,撫慰游子切切思鄉(xiāng)心。
賬號+密碼登錄
手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