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(zhèn)原“順口溜”
鎮(zhèn)原是一個文化大縣,“順口溜”也相當流行。這種土生土長的語言,老百姓稱之為“順口溜”,其實就是民謠。早在兩三千年前的西周,周天子就是通過民謠了解民情。據(jù)《禮記·王制》記載:“天子五年一巡狩,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(fēng)?!奔赐ㄟ^民間歌謠來了解民情。漢武帝時,“乃立樂府,采詩夜誦”。到了宋朝,郭茂倩編輯了《樂府詩集》,搜集了漢魏到唐末的樂府歌詞,并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,從而讓后人有幸看到了這些燦爛的篇章。如,東漢末年的民謠,“直如弦,死道邊。曲如鉤,反封侯。”就諷刺了當時的腐敗政治。“舉秀才,不知書。舉孝廉,父別居。寒素清白濁如泥,高第良將怯如雞?!贬橅緯r弊也很幽默。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經(jīng)典《詩經(jīng)》中最著名的主體部分《十五國風(fēng)》全都是“采風(fēng)”得來的民間歌謠,就屬于當時“順口溜”。
鎮(zhèn)原“順口溜”數(shù)量多,蘊含也十分豐富。它不僅易于上口,悅耳響亮,好念好記,而且幽默詼諧,生動形象。雖然寥寥數(shù)語,但在簡單的話語中蘊藏著哲理。比如“人活臉,樹活皮,崖坬活著一锨泥?!本褪钦f人無論干什么事情,都要顧及臉面、榮譽和名聲,假如人不要臉了,那什么壞事都能干出來。樹木生存是靠樹皮吸取水分和營養(yǎng),如果樹皮被破壞了,那么樹也就死了。墻面如果不用泥墁,那只能是一堵爛墻。又如“舌頭打倒人跪著哩,桄桄打倒人睡著哩。”是說用流言蜚語攻擊人,只能使人暫時受到委屈,“唾沫不會淹死人”,而用木棒就會把人打倒,甚至被打死。“蓋蛙子跳門檻,既蹲尻子又傷臉?!毙稳萑藗冏鍪驴紤]不周,往往會事與愿違,其結(jié)果是出力不討好,反而丟了自己的臉。
鎮(zhèn)原的順口溜大多是反映諷刺生活中諸多不良現(xiàn)象,在褒貶意義上有鮮明的傾向性。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一些農(nóng)民對公社化和干部多吃多占、利用手中的權(quán)力刁難群眾等現(xiàn)象發(fā)泄的不滿,“得罪了隊長干苦活,得罪了保管挨稱砣,得罪了支書沒法活?!卑耸甏a(chǎn)到戶以后,一些鄉(xiāng)村干部收提成糧和“三提五統(tǒng)”時,工作作風(fēng)粗暴,給群眾說謊話,打白條,群眾十分氣憤,所以就有了“村級干部喝啤酒,說屁話,干屁事;鄉(xiāng)鎮(zhèn)干部喝白酒,說白話,打白條”的順口溜。
孔子說:“孝,天之經(jīng),地之義,民之行也”。對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的報答,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。然而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卻總有一些人不盡孝道,不履行贍養(yǎng)義務(wù)?!盎ㄏ铲o,尾巴長,娶了媳婦忘了娘。白饅頭,沾蜂糖,媳婦媳婦你先嘗”、“老大、老二和老三,為了老子半截磚,老子沒有這條計,大年三十沒處去?!边@些都是諷刺兒女不孝敬老人的,前者是說兒子娶了媳婦,就把老娘丟在了腦后,有什么好吃的東西,都拿來給媳婦吃了。后者據(jù)說是一個老漢有三個兒子,結(jié)果都推托不侍候老人,在村人的勸說下,三人輪流每人贍養(yǎng)一個月,結(jié)果到了大月,多出的這一天都不要老人,在無奈的情況下,村里一位長者實在看不過眼了,就給這個老漢寫了一首順口溜,并將一塊半截磚和這張順口溜一起用紅綢子包了起來,讓老漢鎖在箱子里,同時,見人就說這個老漢的兒子是瓜子(鎮(zhèn)原土語,傻子的意思),他爸有那么多值錢的東西,他們還不好好侍候,結(jié)果這三個兒子搶著照顧老漢,等到老漢壽終,三個兒子和媳婦爭先恐后地打開箱子,一看都羞愧的低下了頭。
順口溜也具有較強的時代烙印,“購物憑票真緊張,紅薯干干有定量,家家住的土窯窯,磨窯里掛滿蜘蛛網(wǎng)?!痹谟媱澖?jīng)濟時代,人們穿衣憑“布票”,有“布票”才能買到布料,有“棉花票”才能買到棉花,下“館子”吃飯要交“糧票”,吃肉憑“肉票”,抽煙憑“煙票”,購買白、紅糖憑“糖票”。至于像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等大件東西,那更是緊張得不得了。吃糧上是生產(chǎn)隊在交夠國家的,留足集體的,剩下少部分才按工分分給社員,而且大部分是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洋芋等雜糧。尤其是七十年代初,鎮(zhèn)原受災(zāi),每人每天只供應(yīng)八兩紅薯干作為口糧(是國家從河南等地調(diào)來的,本地不產(chǎn)),群眾吃得基本上都是粗糧淡飯。在當?shù)剡€流行一句順口溜“要吃飽肚子,洋芋加胡子”,就是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。人們住的也大都是土窯洞,只有個別人家用土基子蓋一間偏廈房,用舊報紙糊個頂棚,那就是最好的了。因為沒有多少糧食,所以人們在磨窯里經(jīng)常不進去,也就成了蜘蛛光顧的地方了。在那個物質(zhì)匱乏的年代,大人們希望過年,娃娃們更盼望過年,“過年好,過年好,穿新襖,放鞭炮;糖油餅,嚼餜餜,吃紅棗,咬核桃?!本攀甏院?,“棉布衣服不見了,呢子料子普遍了”。 尤其是跨入新世紀“羽絨休閑穿西裝,白面酒肉很平常,摩托彩電樣樣全,奔奔車來地頭站”。這時人們的生活發(fā)生巨大的變化,穿衣也十分講究,人們不僅講究時髦氣派,還追求“品牌”。吃飯不是吃飽了,而是講究吃好,講究營養(yǎng)。
不同的時代,人們的心態(tài)、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也發(fā)生著不同的變化,“五十年代人幫人,六十年代人整人,七十年代人防人,八十年代各人顧各人,九十年代認錢不認人”?!拔迨甏擞恕葘W(xué)趕幫;六十年代人整人——階級斗爭;七十年代人防人——萬馬齊喑;八十年代各人顧各人——人心渙散;九十年代見人就宰人——唯利是圖”。這些有關(guān)社會風(fēng)氣的順口溜,反映了部分人的懷舊心態(tài)和迷憫、困惑情緒,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留給人們的陰影。
半個多世紀以來,隨著計劃經(jīng)濟向商品經(jīng)濟轉(zhuǎn)變,進而向市場經(jīng)濟的轉(zhuǎn)變,人們的愛情婚姻觀念發(fā)生了巨變。五十年代人們滿足于“二畝地,一頭牛,娃娃老婆熱炕頭”;六十年代人們追求“毛藍一身,皮鞋一蹬,有錢就結(jié)婚,沒錢就不行”;七十年代手表、自行車、收音機和縫紉機是年輕人結(jié)婚的時尚“三轉(zhuǎn)一響,一咔嚓”;八十年代人們羨慕大衣柜、高低柜、寫字臺和錄音機、“鳳凰”牌自行車“三大件,十八條蹆;四個喇叭,鳳凰飛”。人們的擇偶觀是“五十年代嫁的是英雄,六十年代嫁的是貧農(nóng),七十年代嫁的是軍人,八十年代嫁的大學(xué)生,九十年代嫁的有錢人,新千年嫁的有權(quán)人”。人們婚姻觀總是和社會的發(fā)展密切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而且隨社會變化而變化,“五十年代離婚,為包辦婚姻;六十年代離婚,為階級成份;七十年代離婚,為路線斗爭;八十、九十年代離婚,為五花八門”。
順口溜與人們的生活總是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,鎮(zhèn)原民間還流傳一些氣象順口溜,“燕子低飛青蛙叫,螞蟻搬家蛇過道,不過三天大雨到”、“云向南,雨成潭;云向西,披蓑衣;云向東,一場空;云向北,雨必得”、“一場秋風(fēng)一場涼,一場白露一場霜,嚴霜單打獨根草,螞蚱死在草根上。”還有人們根據(jù)“數(shù)九”期間天氣寒暖變化規(guī)律,編出“九九順口溜”:“一九二九冰上行走,三九四九凍破缸口,五九六九凍死貓狗,七九八九河邊洗手,九九八十一,窮漢家娃娃順墻立?!睆亩疗?,便進入“數(shù)九寒天”,但最冷的當屬三九四九,七九八九冰便開始消融,柳樹梢也漸漸發(fā)青,當然,對于衣衫單薄的窮漢家娃娃,只有到了九九才能從熱炕上爬起來,站在墻根底曬一曬暖和。這些氣象順口溜無疑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的經(jīng)驗總結(jié)和記載。
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鎮(zhèn)原流行的順口溜比較多,多為人們對生活環(huán)境
和經(jīng)驗的總結(jié),也是針對一事一時編的,雖然有些比較低俗,但詼諧搞笑。如“四臭”:“果品廠的水,造紙廠的氣,公共廁所,王三寶的棋”?!八南恪保骸半u的骨頭,羊的髓,黎明的瞌睡,小姨子的嘴”?!八睦稀保骸笆程玫墓?,銀行的房,廣播站的女子,老城的墻”?!八拇~”:“鏟鍋伐鋸,驢叫喚,河南侉子唱亂彈”?!拔宕笈秩恕保骸疤m娥她媽,瘋婆娘,牦牛崔師連所長”。還有“鎮(zhèn)原八盞燈”、“八大牛人”等等,因其涉及具體人和事,不便一一闡述。順口溜還有一些是罵人的,“老大放了個屁,老二不同意,老三告到公安局,局長說五谷之氣”。有個順口溜是與姓孫的人開玩笑的,“都怪祖先不自量,不姓姓來有何方,無意比人低兩輩,姓兒都比姓孫強”。這些順口溜基本都是當時的一些現(xiàn)象,如“四臭”中的果品廠、造紙廠皆已破產(chǎn),“五大胖人”如果與現(xiàn)在相比可能還有比他們更胖的了。
還有一些童謠似的順口溜,也廣為流傳。“雞蛋湯,烙餅子,炕上坐了個老嬸子,腳有碎,臉又白,老爺見了愛的咯諉諉”、“大頭寶,滿院跑,拾個干雞蚤,大鍋煮,后鍋炒,媽,媽熟了嘛?瞎慫娃娃你急了嘛”“羅羅改改吃面面,我吃饃饃夾肉肉,你吃燕麥炒豆豆”“我娃乖,領(lǐng)上街(鎮(zhèn)原土話gai),拾了個大掛錢,他媽要稱鹽,他爸要耍錢,氣的他媽打了他爸一水擔(dān)”“嗷嗷我娃睡覺覺,睡醒來,要饃饃,饃饃哪?老鼠吃咧,老鼠哪?貓吃咧,貓哪?上墻咧,墻哪?雨下塌咧”等等,這些順口溜,從內(nèi)容上講沒有多大的寓意,但在那知識貧乏的年代,它就是童趣童樂,是最美的“搖籃曲”了。
自古以來,民謠是民意的反映,順口溜是人心的折射,也是社會現(xiàn)狀的鏡子,可以看到人心向背及民怨焦點。尤其順口溜是鮮活的群眾語言,來自群眾、流傳民間。它就像地里的野草,生命力特別強大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,言路大開,順口溜更是如火如荼,簡直成為社會上的一道風(fēng)景,盛宴上的一道大菜。誠然,“順口溜”未必十分準確或正確,也有一定的消極因素,有的也不乏以偏概全,甚至有的也過于夸張,有一定的局限性。但順口溜畢竟不是“謠言”,它反映的是民聲民愿以及某些民怨。雖然有人把它當成“不登大雅之堂”的東西,對它不屑一顧,可它遠比空洞的官話生動、傳神和精彩,且更具有概括性和生命力。
賬號+密碼登錄
手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